本刊记者 赵欣
未见之时,听闻他是女孩子心目中的男神,英姿飒爽;真见之日,叹服他不愧为深谋远虑的企业家,独领风骚。金戈铁马近十载,身经百战业辉煌。在经济转型新常态下,他作为新一代民营企业家矗立潮头叱咤风云,将加工制造业企业经营得风生水起。这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年轻企业家就是宁波吉烨汽配模具有限公司总经理——孙震寰。
五月未央,夏风和畅,我们开始了此次的采访之旅,这位年轻企业家的风采即将呈现,吉烨的神秘面纱将由我们来揭晓。
一、青出于蓝,学成海归完美接棒
宁波吉烨汽配模具有限公司坐落于闻名遐迩的“压铸模具之乡”——宁波北仑,距今已有近50年的历史。恰逢改革开放、政策利好,孙震寰之父孙吉义先生怀抱实业兴国之雄心,在1979年这个春风荡漾的时期,果敢地接过当时国营性质的“宁波北仑模具机械厂”,并更名为“宁波吉业模具有限公司”,专注于模具生产。从此,吉业日益声名鹊起,模具技术日渐精湛。
孙吉义先生是一个魄力十足、志存高远的企业家,他以卓越的眼光和过人的智慧,为吉业规划着一个越来越开阔的前程。期间他带领吉业荣获了“全国最佳汽车化油器模具厂”,其中化油器中的配件“浮子”生产技术在1995年荣获全国发明专利。他又在1996年建立压铸车间和数控车间,引进压铸机,开始压铸生产。与之相应地,公司改名为“宁波吉烨汽配模具有限公司”,至此吉烨的发展道路由单一模具制造转变成模具压铸完美结合的两条腿走路。
50年历史蒸蒸日上,子承父业更创业。孙震寰对父亲所创事业的感情,如同公司的发展之路一样,经历了起伏转变的过程。小时候,他跟着父母在工厂里穿梭,灰色的空间、冰冷的设备、轰隆的机械声,目之所见都不如心之所想那般有趣,枯燥乏味是他幼时的感受。后来,他远涉重洋赴加拿大里贾纳大学攻读硕士,所选专业是工业工程,自此真正系统地了解了工业特别是加工制造业,深感压铸行业充满探索创新与征服困难的趣味。
求学期间,曾到大型外企实习的经历,使他强烈感受到国外企业在技术上的严谨与创新,管理上的细致与系统,一种想要通过所学所见改造传统企业的想法跃然萌发,使他心潮澎湃。但是,后来亲眼目睹了国外大型家族企业由于接班不善从辉煌逐渐步入没落的触目惊心的一幕,又使他迅速地冷静下来,“一定要记取这个前车之鉴,决不能让凝结着父母无数汗水与艰辛的基业遭遇同样的结局”,孙震寰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身上所肩负巨大的责任和压力。
天道酬勤,学以致用。还在加拿大求学期间,为了验证自己所学,孙震寰在学习之余就着手创办吉烨加拿大分公司,为中国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人才共享、管理培训等;同时,还负责北美区域业务接洽、市场拓展、售后维护等业务。如今,加拿大分公司和中国公司各扬所长,紧密配合。
在深刻了解了国外的经验与技术后,结合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趋势,孙震寰分析了汽车行业与压铸行业的发展态势,他觉得自己准备好了,有能力投身到中国的压铸行业,完全可以接过父亲手中棒子。
2007年,孙震寰学成归来,开始管理吉烨中国公司。
几十年风雨砥砺,父辈由风华正茂已然进入老骥伏枥,吉烨今后的路怎么走?孙震寰是一个孝子,他觉得,作为下一代如何顺利接手父辈基业以慰藉父母忧心,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接班,他有着自己独到的理念。他说:“吉烨所在的行业,二代接班非常辛苦,因为它不像金融、投资等行业那般光鲜亮丽,短时间内就会风声水起,而这是加工制造业,非常枯燥,需要脚踏实地,厚积而薄发,讲求技术创新与突破。”
“既然如此,孙总为什么愿意接过父亲手中的棒子呢?”我们不禁追问。他稍有沉思,仿佛又看到了国外曾见过的那一幕幕,目光收回后,他缓缓说道:“主要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在国内多数“富二代”安于享乐,守业决心不够,创业动力不足,当困难大于承受能力时,放弃接班是普遍现象。”
他朝着我们微微一笑,接着回忆说:“我就曾经被父亲怀疑过,父亲原本是不想让我接班的。我本人也犹豫彷徨过,但当脑海中浮现出儿时父母日夜辛劳在生产车间的背影,想到父母视为珍宝的企业要转卖他人时,我感到实在于心不忍。我不希望父母再这么辛苦地劳累下去,也不希望家族的事业得不到传承。我从小受到父母艰苦创业的言传身教,在国外也是半工半读走过来,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质,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在守业中创业,发挥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去创造自己更有价值的人生。另一方面,我曾看到过一项关于家族企业的调查研究报告,全球范围内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4年,其中只有大约30%的家族企业可以传到第二代,能够传到第三代的家族企业数量还不足总量的13%,只有5%的家族企业在三代以后还能够继续为股东创造价值。看完这个报道我感触颇深,这些国际大型行业企业可以,我们国内企业为什么不行?我就要把吉烨打造成那5%的家族企业。”随着讲述的深入,孙总目光如炬,像一团烈火燃烧起来,知难而进的企业家精神清晰可感。
孙总停顿了一下,语气缓下来道:“我们吉烨至今能够得到很好地传承,靠的是三大核心竞争力,维系在其中的就是吉烨的梦想。”
当提及何为“吉烨梦想”时,孙总自信地讲述道:“技术创新、精益质量和企业文化是我们的三大核心竞争力。‘吉烨梦想’正是我们企业文化的灵魂,亦是吉烨人的精神纽带。企业文化强调的是‘吉烨家人’怀有共同的‘吉烨梦想’。我们每个员工都是吉烨大家庭中的一份子,我们把‘吉烨梦想’播撒到每个‘吉烨家人’身上,每个员工都朝着这个梦想去努力。当然,同时我们把发展成果分享到每个吉烨人,注重他们的健康成长与社会福利,每个员工就是我们的家人。”
孙总最后针对自己说道:“‘吉烨梦想’对我来说,就是踏踏实实做一个企业的领头人,把吉烨打造成为全国有名、全球知名的技术型的企业。”
二、专注技术, 模具压铸两条腿走路
吉烨自1996年引进压铸机,就开始了模具和压铸同步发展的征程。经过近20年的技术经验积累,吉烨现在成为一家集精密模具制造开发、精密压铸生产、精密机加工为一体的加拿大独资现代化企业。吉烨致力于生产航空航天压铸配件、汽车、工业、医疗等行业的精密部件,产品远销北美、南美、欧洲、亚洲。
谈及为什么吉烨要实行模具加工和压铸生产两条腿走路时,孙总的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这是基于我们的企业定位,必须要这样。我们以模具制造起家,我们的工程技术人员有着非常强的模具设计加工能力与丰富经验,我们必须把我们所积累的模具技术发扬光大,更加精益求精。综观北美、德国那些大型的制造企业,多数是模具和压铸配套的,这样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才能站在不被淘汰的行列,站在行业顶端。我们一直注重技术打造,立志追求更精湛的压铸技术。模具与压铸技术的结合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孙总不仅有统筹全局的企业管理能力,而且他还具备精细入微的技术研发才能。他已从事技术研发近10年,在技术研发资金投入上力求财尽其用,投有所成。近3年吉烨投入的国内技术研发费用高达一千多万元,先后进行了19项新产品的自主开发,其中18项已经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已获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1项,新申请实用新型11项已于2015年授权,新申请发明专利2项,可谓投入巨大,硕果累累。
2012至2015年,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技术领域,吉烨采用企业自有技术,自主研发多个项目,成绩斐然。如吉烨为江西江铃集团开发了福特系列汽车配套的“B5A变速器壳体压铸模”的研制项目,获得实用新型模具技术——ZL201320075258.9;为江铃系列汽车配套进行“皮卡变速器壳体压铸模的研制”项目,获得实用新型变速箱课题模具专利技术——ZL201320075259.3;为专门销售于盖茨集团的汽车专用配件进行“02111涨紧轮压铸模的研制”项目,获得实用新型涨紧轮模具专利技术——ZL201320760700.1;为赛默飞世尔集团进行“CV1313电磁搅拌仪压铸模的研制”项目,获得一种实用新型产品外观电镀的夹具装置专利技术——ZL201420400036.4;在“V5A1B变速器壳体压铸模的研制”项目中,获得定模油缸的顶出结构专利技术——ZL20142043000.8等。
最值得称道的是吉烨最新的自主研发项目“陆风X5 8AT自动变速箱壳体开发”项目。提起它,孙总格外兴奋,脸上现出自豪的光芒,他声音响亮地说:“它是全国首款8AT前置前驱自动变速箱,非常不容易也非常棒!”当时客户找了许多企业,都无功而返,因为国内目前的自动变速箱开发都是被国外的变速箱厂所垄断的,整部变速箱开发缺乏经验,需要国际化先进体系管理,并且具备专业模具、压铸、精加工技术经验的公司才能保证整个过程万无一失,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双方将损失惨重。
孙总仿佛回到了奋战的现场,他激动地说:“虽然极具挑战和风险,但我还是带领着团队毫不犹豫接了下来,因为我们有这个技术自信、管理自信和质量自信。我们与客户一起连续奋战3天3夜,把产品雏形图纸设计出来。由于项目对牢固性、韧性和精密性等技术的要求很高,难度比以往都大。我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模具设计开始,再到产品工艺,做出具体的一整套实施方案。图纸经过反复审核修改,形成模具原图稿,又经过十几次与客户面对面地交流更改,模具数据的反复测试,设计出了最终的图纸和工艺。那些天好像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客户也感同身受,对我们的服务非常满意。”吉烨不畏困难的专注精神、精湛的技术工艺、周到贴心的服务打动着客户,最终与客户达成了永久合作关系。“前不久还未上市的陆风X7 SUV 上成功配上8AT,我们整个研发项目团队都沸腾了,付出有了回报,就是这样的喜悦。”孙总脸上又溢出了笑容。
“8AT变速箱”项目的成功,源于吉烨在技术追求上的精益求精,在对待客户态度上的一丝不苟。不仅“8AT变速箱”的故事如此,在研发“奔驰发动机周边产品”时也是如此,吉烨凭借自己雄厚的实力,纯熟的技术,为客户制定了6套从模具设计到压铸工艺完整配套的方案供客户选择,满足了客户对产品气密性、牢固性和韧性的高要求。吉烨以这种“想客户没想到的,做客户想不到的”超值服务精神,为客户提供了优质的服务,赢得了客户的信赖。“你们的服务我们很满意,你们提供这么多套方案供我们选择,出乎我们的意料,给了我们惊喜,做得很不错!”客户如是说。
吉烨为增强技术研发实力,还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产学研合作交流项目,以工厂为实验基地,以学校为研究基地,让高校学术真正落地,让工厂得到学术和理论上的支持,双方优势互补,目前其中4个项目的研发成果已经完成。
三、质量为本,精益管理求平衡发展
吉烨以“从模具开始设计到产品工艺设计的完成”为核心竞争力,从技术上确保产品的高质量。在产品市场分布格局上,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凸显了吉烨管理人对市场的准确把握。吉烨的产品销往内地与海外,据孙总介绍,在2009年之前,内地销售额占30%,海外销售额占70%。但随着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本土化进一步推进,国内压铸行业市场发展日益成熟,在2009年之后,吉烨管理人在产品销售管理上应运时势而作出改变,内地销售额反超海外销售额占60%,海外销售额占40%。在市场竞争达到你死我活的情况下,孙总审时度势、运筹帷幄,以突出的战略眼光与管理才能引领吉烨披荆斩棘,一路向前。
为了使吉烨基业长青,实现可持续发展,吉烨管理人在产品门类布局上也深谋远虑。吉烨并不是单一生产汽车零部件,还生产非汽车零部件的压铸产品。汽车零部件销售额占70%,非汽车零部件销售额占30%。为何如此安排?孙总言简意赅:“为了发展的平衡性。”他还道出了两者虽然都为压铸产品,但却大有不同:它们所属的领域不同,市场需求不同,客户要求不同,管理模式更加不同,所以不能偏颇。
产品来源于制造设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吉烨在设备投入上毫不吝啬。吉烨现有模具制作设备18台,各种大小吨位的压铸设备14台,数控设备35台。其中有多台力劲、东芝等知名压铸设备。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和市场发展趋势,未来两年内,吉烨还计划投入12台新设备,其中2015年计划购买2500吨力劲压铸机,530吨的布勒压铸机和500吨东芝压铸机,预计今年下半年就会到位。
在质量控制体系上,吉烨制定了“以零缺陷为质量导向目标”的质量投诉处理流程和以“抓牢变化点才能避免问题出现”的变更流程,并计划未来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和实验室管理体系两种新体系,预计在2-3年内通过审核。吉烨不仅通过了ISO/TS16949质量体系认证,还通过了福特、通用质量体系认证,孜孜不倦、精益求精,这就是吉烨品质。
注重产品品质,加大设备投入,吉烨近几年的销售额直线上升,从2011年3.5千万元,增加到2015年9.2千万元,增长将近3倍。吉烨的产品受到客户的信赖,与许多大客户建立了长久的合作关系。
四、高瞻远瞩,步步为营迎战压铸洗牌
有道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国家经济结构转型调整的特殊时期,企业的发展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如何适应经济新常态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盛不衰?孙总亦有自己独到的想法。他说,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紧跟时代潮流者,方能不被时代淘汰,从2008年开始,公司就已经着手制定一系列计划并付诸实施。
孙总介绍道:一方面,我们增加机器人和提高机器自动化程度,减少人力,提高效率。比如压铸生产中劳动量最大需要人工最多的是修毛刺。我们通过多种方式来改善这种状况:通过对整改、改进模具,来减少毛刺增加的频次;通过增加对模具的维护保养,来减少毛刺形成的机会;通过改善切边模设计的精确度,来减少后续模具修理的次数。另一方面,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我们组织多种活动加强对员工自身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
过去,员工数量与企业的产量和产值成正比;而今,这种关系正在逆转。孙总以吉烨这几年的变化谈了自己的切身感受。他说:2008年,我们有员工200人,而目前只有160多人,产值却翻了大约4倍,这就是依靠技术创新和加强自动化运用的必然结果。现在国家提出“中国制造2015”和“互联网+”,自动化和智能化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大方向,我们只是提前做了准备。
企业与国家,如同鱼与水。国家经济新常态下,压铸的未来在何方?这是每个压铸企业老板日思夜想的问题。那么,孙总的判断是喜是忧?采访中,孙总从压铸行业自身和行业下游两个方面为我们讲述了自己的看法。
针对压铸行业,孙总分析道:“中国的压铸属于淘汰机制下的压铸,包括人工成本上升的淘汰,质量要求的淘汰,技术稳定性的淘汰,如果这些方面严格达到标准,中国的压铸企业可能有70%会被淘汰。为什么呢?中国的压铸和国外相比,就好像把小学生和大学生相提并论,国外经过了许多年经验和技术上的沉淀,而国内相对还是比较粗放和潦草的。比如很多必须的行业标准都还没有,高校里连学习压铸的专业都没有。这些都限制着国内压铸行业的发展。”
从行业下游看,“压铸广泛应用于汽车零部件,现在对零部件的要求越来越高,更加注重品质和品牌效应,更加重视技术含量,中国的压铸存在先天的不足和遭遇后天竞争的困境。因此,国内无法适应市场竞争筛选的压铸企业,就会倒下,实力强的压铸企业会保存下来。经济发展趋缓,并不能减少竞争的激烈角逐,商战反而会愈演愈烈。生死存亡之际,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孙总脸上显得有点凝重,他停了停,接着说,“所以,做好压铸,一是要兢兢业业积累压铸经验,通过比较权威的机构建立行业标准,带领整个压铸行业走向正规;二是每个企业必须做好准备,从技术、质量、管理出发,把企业稳固下来,均衡发展。那些盲目投资做压铸的,本身不具备足够的条件和能力,达不到行业标准,当然也挡不住靠技术和质量取胜态势下的竞争,最终是自己打败自己。”
压铸人人都可以来投资,但想做和做好是两回事。谈起众多人跟风投资压铸这个话题,孙总非常感叹:“压铸企业不容易,除了技术之外,还要靠内部挖掘潜力,省下成本。早年压铸是由供货商自己定价,而现在转变为客户定价,而且市场价格只有降不会涨,其实压铸寒冬即将来临,并不是春天来了。压铸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残酷的洗牌。”
行业形势虽然严峻,但孙震寰对吉烨的前途成竹在胸。谈起信心,他话语掷地有声:“这种自信的背后就是吉烨三大核心竞争力:技术上,模具与压铸两条腿走路;管理上,善于改变改善状态、提高效率、质量,降低成本;企业文化上,靠‘吉烨梦想’,靠团队精神去打败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每一处‘敌人’。”
“压铸行业就如一个大海,海上有很多船,一个大浪打过来,会有许多船翻掉,剩下来的,或是船身坚固,或是舵手厉害,或是船的制造技术非常过硬,才能扛得住。那么,留存下来的资源对生存下来的企业就会源源不断。”身处海滨城市宁波的孙震寰运用大海与船只的比喻,形象贴切地道出了压铸企业发展的现状和他备战压铸寒冬的决心。
机会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吉烨未雨绸缪、内外兼修,我们有理由相信,“吉烨家人”的“吉烨梦想”终将实现,让我们拭目以待!